关于我们

光育学校校史
威北瓜拉姆达光育学校是在1935年创办,当时只有近10名学生,由一位梁先生执教。 当时的瓜拉姆达港口,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,面对大海,四周都被大芭包围着,并无通路,只靠舯舡运输食物。由于当时还未开发,原来巫人村落的本港,华裔人口不超过100名,有家眷者不超过10家,其余皆为单身汉。因此,本地只有10余名孩童,为了孩子的教育,家长们总得想办法。于是,兴学前辈,周懋令、周水廉、谢白峇、林文扁及多位热心前辈,毅然负起兴学责任,在现在振成宝号地址建起亚答屋校舍,作育下一代。
由于本港是个鱼产区,外地贩商为了生意,虽无路可走但也陆续设法到此。后来一位巫裔前辈,不知是为了私立还是大发慈悲,就在新村斜对面,日以继夜,辛勤筑路,以利人们通行。但每名过路客,须缴纳3个铜镭作为路税。因此这个地方也被叫作“担茫知甲镭”。 后来鱼产丰富,商贩云集,搬家来落户的逐渐增加,日治期间,吉打州许多渔户搬来本港经营,以致本港在短期内增多了数百人,本港也就热闹起来了。日本投降后,数十名适龄学童无所事事在街头巷尾闯荡,地方上有识之士,认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,而原有旧亚答校舍已无法再容纳这么多学生,而且校舍又处在市镇内,纷扰喧哗,不适合供儿童求学。于是召集全村华人,组织筹建新校舍理事会大力推动,选择场地宁静清幽的现址建立新校舍。当时王仲和、周懋令、林文扁、朱旺财、巫元和、宋奇生、许秀慈、郑维乾、林常美、林耀宗、康添光等热心人士,出钱出力,合力以赴,共同策划兴建校舍。当时的办学,一分一毫都是本地人自掏腰包,以完成此项伟大的使命。
在1945年,学校有教员3位,学生人数大约60人,校长及教员薪金是由董事会支付。除了收学费之外,各鱼行商店住户都要出月捐,支援学校经费。1954年,学生人数渐多,已有百余名,校舍不敷应用,因此尤文堂校长倡议兴建新校舍,由本地鱼行商店居民负起建校责任,又获得外地鱼商的支持,校舍得以建成。1980年6月,尤禄辉校长发动第三期扩建校舍。1984年6月,庄培洁校长在将进行的扩建工作加以策划改革,进而扩大成为建校工程。她与建委会委员密切合作,监督催促,从未间辍,六间钢骨水泥校舍终竣工,堂皇的礼堂和食堂也陆续建竣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,年轻一辈的往外迁,学生人数从百名到今天只剩下18名,为了避免学校被关闭或合并的命运,董事会于2018年做了一项申请迁校的决定,经过董事会的多番讲解和多次的讨论,最终董事、老师及家长也表支持,而董事会也承诺家长会安排交通载送孩子到附近的华小就读,直到毕业为止。皇天不负有心人,光育学校的迁校计划在2019年已获得政府的批准,迁校至威南峇都加湾,料在2022年可开课。

